今日黄金基本都没给什么上车机会。昨日我们是先空后等待4小时趋势线争夺。随后发现站住4小时趋势线建议介入多单可是还是误差一点未能介入。最终冲高至4小时BOLL上轨我们建议空位2669回撤一波。昨日当金价站住4小时趋势线时基本就确定了今天的走势。但是还是未能跟上期货配资是什么。而今日直接是强阳上涨。本计划2657/54区域参与多单。可是却走了强势多头直接未破早盘低点欧盘继续冲高。目前已经逼近了前期历史高点位置。那么后面应该如何参与了?
再次全网公开空,准备好暴跌,k线偏离均线较远,这是不正常的,k线也是必然回归50均线的,晚间狼哥看暴跌,两横一竖就是干
广东萌娃频“出圈”:非遗与少年,“双向奔赴”如何实现?
“嘿,嘿,嘿……”端午节临近,日前一支汕头幼儿园小朋友在泳池里赛龙舟的短视频,在各大平台“火”上热搜,“奶凶奶凶”呐喊划桨,气势“萌翻”全网。
汕头市澄海区溪南西社幼儿园孩子们划龙舟有模有样。 受访者供图
当非遗遇见少年,“双向奔赴”何以喜闻乐见?
今年广东又一批“非遗少年”频频“出圈”:大年初一,揭阳7岁的“小狮女”林熙悦与专业舞狮队街头“温暖相遇”,即兴互动获赞无数,儿童节受邀登上央视“六一晚会”的“C位”。今年4月,汕头潮阳区5岁的庄恩琪,在民俗巡游活动中与英歌队“偶遇”共舞,奶声奶气而又铿锵有力的熟练动作,让“英歌女孩”随即爆火至今……
“这就是传承的力量”“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”……“小孩姐”“小孩哥”的自信阳光与传统非遗擦出的火花,温暖了无数网友。
近年来,广东大力推进传统非遗创新传承工作,“非遗进校园”等活动持续火热。目前全省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。全省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过8000人。
儿童节刚过,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于6月8日接踵而至。近来广东“小狮女”、“英歌女孩”、幼儿园龙舟队等非遗萌娃频频“出圈”,这一现象对“非遗进校园”带来哪些新面貌?近日,南方+记者采访萌娃家庭、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,共同为非遗走向新生代支招,展现广东非遗最“萌”新力量,探讨非遗与少年如何更好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只要她开心,我们就支持”
水汪汪的双眼,圆嘟嘟的小脸,每当敲起手中的英歌槌,平时羞答答的小恩琪就像换了一个人:攥紧槌子,晃动双辫,嘴上吼着,脚下跳着,清澈而坚定的目光里充满“反差萌”。
拿起爸爸送的英歌槌,跟妹妹练习“英歌对打”,是小恩琪在家里最快乐的时光。“潮汕孩子从小就追着英歌跑。”身为玉和兴英歌队的锣鼓手,父亲庄镕强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感,在小恩琪的身上还看到了几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。
5月29日,汕头“英歌女孩”庄恩琪(前)在排练英歌舞。新华社发
庄镕强是家里的第二代“英歌人”。去年11月,玉和兴英歌队重新组织活动,他便与同村伙伴迫不及待地加入。小恩琪每次演出必到,成为老爸的“忠实粉丝”。“没想到边看边学,动作都学得有模有样了。”他说。
玉和兴英歌队属于中快板英歌,传统上以男子演出为主,动作灵活,节奏快速,但体能消耗大,对动作的要求更高。然而,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恩琪不但学会了舞,鼓法同样了得,哪怕摆上成人用的标准大鼓,也能像模像样地敲上一段。
化身“小狮女”的揭阳小女孩林熙悦,同样深受“家学”熏陶,爸爸林凯荣也是个练家子。逢年过节观看舞狮表演,成为父女两人的共同爱好。林熙悦也喜欢带上自己的小狮头,跟在专业舞狮队后面观察学艺。
今年儿童节,林熙悦登上“六一晚会”舞台。潘咏雪 供图
“爸爸说,舞狮是勇敢小孩的游戏。我也想要变成一头小狮子。”4岁那年,父亲的教导在小熙悦的心里埋下了一颗“种子”。“小狮女”的成长之路并没有捷径,离不开勤学苦练。
家里尽管场地简陋、道具简单,也难挡林熙悦对舞狮的热情。没有狮头,她就随身披上一床被子,跟着爸爸鼓点的节奏起舞。每周练习至少三次,每次训练超过一个小时。有时父亲忙于工作,她就跟着视频自学,反复练习。
有过摔倒、磕碰和泪水,小熙悦从未轻言放弃。后来,家人为她定制了狮头、服装和木桩。随着“小狮子”的成长,狮头也从7寸、9寸长到了10寸。“小狮女”的舞艺越发娴熟,威风凛凛又不失童真可爱。
妈妈潘咏雪的视频账号里,悉心记录着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。除了舞狮,性格爽朗的林熙悦兴趣广泛。
在央视舞台上,林熙悦扮成红色“小狮子”向观众呈现揭阳舞狮文化。潘咏雪 供图
随着“小狮女”视频的“出圈”,林熙悦也登上更广阔的舞台。今年儿童节,她与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小学英歌队一起,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“六一晚会”的“C位”,向全国观众展示揭阳深厚的非遗魅力。
此前,通过与南山英歌队的“小时迁”陈楷铭取经交流,小熙悦还爱上了英歌舞。而谈到未来的“非遗梦”,“萌娃”家长们的回答大多不约而同。“只要她开心,有兴趣热爱非遗,我们就会一直支持下去。”潘咏雪向记者分享道。
“种非遗”掀起校园新潮流
在潮阳的英歌队伍里,并非只有小恩琪一个“娃”在跳舞。今年春节,一支平均年龄只有6岁的“萌娃英歌队”在当地巡游活动闪亮登场,以行云流水的舞姿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们的“艺龄”只有不到一年。
东信幼儿园英歌队领队老师何洁丹、郑少丽介绍,“萌娃英歌队”成立于去年3月,是潮汕地区年龄最小的英歌队伍。其成立初衷来自“英歌进校园”的一次邂逅。活动上,传承人为孩子们画上英歌脸谱,萌娃们都对英歌槌爱不释手。
潮阳东信幼儿园“10后”接棒传统非遗,萌娃英歌队“火出圈”。受访者供图
“看着英歌队的成立,我们就像看着一颗颗小种子发芽成长。”何洁丹喜悦之余,却一点不敢马虎。“英歌槌如何敲?槌花如何转?有什么样的套式?”带着这些思考,老师给孩子们的教学都重视从零开始打基础。
园方邀请后溪英歌队教练进场指导。背槌、勾脚、过胯、坐莲,一招一式,萌娃们都尽量做到一丝不苟。尽管复杂的动作增加了训练的难度,但在郑少丽看来,只有原汁原味地传承,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前辈身上的“英歌精神”。
5月29日,在汕头市贵屿镇北林保婴幼儿园,庄恩琪(前左)在练习跳英歌舞。新华社发
如今,东信幼儿园英歌队已有23名队员。今年1月,“萌娃英歌队”还代表汕头市亮相CCTV4《远方的家》直播间。而在潮阳区当地,英歌舞目前已经走进近20家学校,参与人数多达千人。当下,汕头正大力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,推动“非遗进校园”向“非遗在校园”转变,吸引更多青少年成为非遗“新传人”。
5月29日,在汕头市贵屿镇玉窖村的英歌队排练现场,庄恩琪(前中)与玉和兴英歌队队员一起跳英歌舞。新华社发
“非遗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,还有新生代对家乡的热爱。”何洁丹介绍,为了更全方位展示潮汕文化魅力,她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非遗“大礼包”,先后将工夫茶、笛套音乐等非遗体验活动引进幼儿园。
“青狮”是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。为吸引更多像林熙悦一样爱好狮舞的“小青狮”加入传承队伍,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改进了青狮制作工艺。青狮代表性传承人孙淑强表示,变得轻巧可爱的青狮,让孩子们在学艺中既能强身健体,又能锻炼坚韧的品质。
孙淑强青狮队为市民群众表演非遗技艺。孙淑强青狮队供图
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,随着“小时迁”“小狮女”“英歌女孩”的“出圈”,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、张伯琪,潮剧代表性传承人林柔佳,南枝拳代表性传承人黄烈楷等纷纷走进校园、社区“送教上门”,不断壮大非遗传承的年轻力量。
“以前英歌舞的参与群体主要是青年,现在学习英歌的大多从少年儿童就开始了。”以“小时迁”陈楷铭火起来为契机,国家非遗英歌舞传承人陈来发与南山小学打造英歌舞校园特色项目,不但每学期举行一次英歌舞展演活动,还从中评选“校园艺术之星”,对参加各级比赛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。
南山小学以英歌舞为特色,设立英歌传承培训基地,打造文化品牌。张冰纯 摄
作为南山小学少年英歌队总教练,陈来发通过实践体会到,“英歌进校园通过原汁原味的英歌传授,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兴致,更好地掌握技艺、传承非遗”。
随着“种非遗”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,“种非遗”正成为近年来南粤新潮流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日前举办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上,醒狮、粤剧、剪纸、刺绣……孩子们兴奋地将自己学到的非遗本领分享给父母。
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导处主任唐凤妮介绍,短视频的普及也为校园非遗传承开拓思路。英语科组推出“非遗‘英’我更精彩”活动,让更多同学精彩的英语非遗小视频被公众看得见。她期待,短视频让“萌娃”们找到展现才华的平台,为非遗传承的热潮再添“一把火”。
让非遗成为“童年的陪伴”
“小狮女”的邂逅,也为舞狮队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。回忆林熙悦那次“最温暖的相遇”,孙振高舞狮队队员孙名炜仍难掩心中的感动:“本来大家表演完都在休息了,看到小女孩还在自家门口卖力表演,大伙儿一下子又兴奋起来。”
舞狮队为“小狮女”的演出敲锣打鼓、呐喊助威。分别时,“小狮子”向舞狮队“低头三甩”回礼的场面感染了无数网友。同样温暖的镜头也出现在“英歌女孩”小恩琪的视频里。互动结束后,每位英歌队员都自发与小恩琪碰拳、握手。
一场简单的街头互动,不仅是对“非遗少年”出色表演的赞赏和认可,更代表着非遗精神的接力传承。而“萌娃”们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情缘,也在镜头之外不断延续。
林熙悦与孙淑文的龙狮团在湖南卫视的节目《醒狮归队》二度“同框”。孙淑文龙狮团供图
“短视频让我们与小熙悦成就了彼此,也带火了整个揭阳、乃至全国的狮舞非遗。”孙振高舞狮队负责人孙淑文说。元宵期间,林熙悦与孙淑文的龙狮团在湖南卫视的节目《醒狮归队》二度“同框”,再次引起网民的热烈围观。
儿童节当天,庄恩琪被玉和兴英歌队正式邀请加入日常训练。在小恩琪就读的贵屿镇北林保婴幼儿园里,她还常在课余与小朋友们跳英歌操。
小恩琪“出圈”以后,英歌队里也跟来了不少“小尾巴”。“英歌队队员原来都是村里20来岁的年轻人,如今‘小时迁’都有4个。跟着我们练习了半年,孩子们的槌法和步法都有板有眼。”玉和兴英歌队队长庄燕鹏分享道。
玉和兴英歌队的“小尾巴“们。陈斐仪 摄
“短视频不只是在分享非遗,更在分享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,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、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认为,非遗传承人应该有“蹭流量”的意识,从线上引流到线下,解决收徒难等现实问题。
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观察到,许多“走红”的非遗视频都具有易于模仿的特征,“这种现象很符合网络文化的‘模因’理论”。在他看来,对Z世代而言,越容易模仿的非遗,“出圈”的可能性也会变得越高。
“青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很强,非遗传播也要吸收流行文化的思维。”在曾一果看来,做好“减法”也是非遗传播的一门秘诀,从程式化的内容里提炼出可以即兴表演的元素,让公众都能从“玩乐”中感受非遗之美。
5月29日,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,来自15所学校的“红领巾小社团”现场展示非遗传统文化学习成果。南方+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姚昱旸 摄
无论线上线下,非遗传承人都在探索适合青少年的传承之路。广州榄雕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的课程,如今已经遍布10多所中小学校。“我们过去往往聚焦在榄雕作品的精湛技艺上。其实,孩子们学习榄雕的心得和历程,同样值得我们记录和分享。”
曾宪鹏表示,学习榄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心、细心和专心,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也是非遗推广的好题材。“与其说我们在向孩子们传递一门手艺,不如说我们在与他们分享非遗的美好。”佛山市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如是说。
从去年开始,刘钟萍将“年画手工课”升级为“年画幸福课”,好玩又解压的研学课程颇受亲子家庭青睐。“其实,‘出圈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,孩子们的童年有了非遗陪伴,非遗传承的‘双向奔赴’自然水到渠成。”她总结道。
▅观点
非遗传承是学校教育应有之义
目前,广东不少学校把非遗作为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,“非遗进校园”呈现全面开花的新现象,这对非遗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。但“非遗进校园”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有待解决,最核心的是学校、家庭和传承人如何看待“非遗进校园”:是把这视为自我宣传的手段,还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自觉?
学校是生产、传授和传承知识、文化的地方,学校教育与非遗传承本质上是一致的。我们要把非遗在学校的教育,视为人类知识生产、教育乃至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,视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、自信的应有选择。这样,我们就会在“非遗进校园”问题上保持一种更为客观、冷静的心态,将其视为非遗传承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,并用一种更加务实、长久、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学校的非遗教育,而不仅仅只注重眼前的、短暂的热闹和喧嚣。
——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
广州市越秀区“广府非遗进校园”曾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。资料图片
让年轻人将非遗“玩”起来
“萌娃”非遗视频不断“出圈”,反映非遗传承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。如今,Z世代已成为当代非遗的传播主体。他们不但是“网络原住民”更是“短视频原住民”。从流行文化的街舞、Cosplay,到传统文化的汉服、英歌、狮舞,年轻人对其中可以体验、模仿与传播的元素都格外关注。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学习传统非遗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,然而,短视频传播必须对非遗“做减法”,对其中程式化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提炼,使公众更加易于掌握,也能激发起他们的传播热情。
传统文化具有多层次的特点,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模式,才能引起更多受众的共鸣。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,以他们为受众的非遗传播,也需要更多趣味化的即兴表演。要让年轻人感受到,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“玩”起来,人人都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泼天流量”背后如果商业味过浓,也容易导致短视频出现低俗化、低幼化、低水平化等问题。对“萌娃”人设的打造需要更为谨慎。“萌娃”视频应当保持自发性,而不应将他们打造成牟利的表演工具,否则就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—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
【策划/统筹】李培 钟展锋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杨逸 唐楚生 陈斐仪 张冰纯
【剪辑】南方+记者 杨奇
【海报】李嘉楹